本篇文章1480字,读完约4分钟

目前,浙江省金融服务的包容性与高收入经合组织国家相当,许多数字包容性金融指标接近高收入经合组织国家水平。主要金融机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的普及率、满意度和使用率较高,在全球普惠金融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这是“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监控系统建设项目”初步分析的结果。

在近日于杭州举行的首届“钱塘江论坛金融技术峰会”上,中国普惠金融研究所所长贝多光正式发布了“浙江省数字普惠金融指标监测结果”,这是“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标及监测系统建设项目”的初步试点研究成果。据悉,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数字包容性金融指标和监测系统的研究成果。

此前,浙江省副省长朱从玖曾表示,浙江在互联网金融和金融技术方面有一定优势。下一步,可以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进行更多的探索和突破,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中小企业、农民、低收入人群等群体能够及时获得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使金融服务摆脱空.同时,浙江还将注重普惠金融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结合,推动政府部门其他公共服务单位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跨行业、跨境合作。

贝多光认为,“普惠金融改善和发展的关键是进一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特别是建立普惠金融指标监测体系,以反映各地区、各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趋势。”该项目对促进和改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增强中国对国际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力具有深远意义。”截至2017年11月,研究团队在浙江省随机抽取了14个县(市、区),获得了13,452份有效的个人和家庭问卷、2,730份中小企业问卷和677份村级(社区)问卷。根据10,790份农村问卷调查数据,浙江农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浙江农村地区从特许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比例远远超过非正式渠道,而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不仅限于支付服务。移动支付在浙江的普及率和使用频率都很高,移动支付的使用率达到68.4%,每天使用移动支付的成年人比例为28.7%。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建立和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对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和解决“最后一英里”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合理、规范的指标体系衡量和监控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普惠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将有计划地在全国各地开展“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标及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建设技术先进、内容完善、数据及时准确的数字普惠金融监测系统。

“包容性金融”的概念是联合国在2005年首次提出的。2006年,普惠金融登陆中国。201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促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通过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和改善金融基础设施,将普惠金融定义为基于机会均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性原则的金融。以可承受的成本向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优先支持农民、小微企业、城市低收入人群、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从这个角度看,推进普惠金融,关键核心是加快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近十年来,中国金融普惠服务经历了“小额信贷-小额信贷-传统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的演进和发展,服务提供商日益丰富和多元化。普惠金融不再仅仅是农村银行和非政府组织的责任,越来越多的大型金融机构和主流金融机构加入了普惠金融服务的行列。同时,金融科技公司也成为普惠金融服务的生力军。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金融技术已经成为人们获取金融服务的重要方式之一。

世界储蓄和零售银行协会主任德克·斯马特(Dirk Smart)曾表示,中国在农村普惠金融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在二十国集团国家中,中国制定了非常好的政策,重视发展普惠金融。

标题:浙江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何以领跑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10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