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我国是非遗大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通过出台激励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文旅深度融合等举措,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让非遗“护”得好、“活”起来、“传”下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实的困难是尽管政府如此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保护非遗,非遗依旧突破不了市场的局限,“活”的不够痛快。高校是非遗传承的主阵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兴起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课程中,不仅有助于丰富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与创新能力,更是对非遗文化的一种“活”的传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主干课程AIGC、虚拟仿真(现实)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等现代信息技术将颠覆传统设计艺术的创作思路,也将赋予各种非遗文化一种新的生命形式。本文将深入探讨非遗文化融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计的路径和策略,以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传承意识,促进文化的传承与高效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非遗文化的内涵以及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阐述

非遗文化是民族历史记忆的生动载体,凝聚着先辈们在漫长岁月里的智慧与创造力。其中传统技艺如剪纸、刺绣,以精妙的手法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手工匠心;民间文学、戏曲等口口相传,记录着民族的风俗、信仰与价值观,维系着群体的文化认同与情感纽带。非遗文化体现了地域的特色,不同地区的非遗彰显本土风情与人文精神,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有力证明,还蕴含着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认知,传统中医药非遗反映古人对生命健康的探索,古老仪式则折射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非遗文化在时代浪潮中传承不息,既为现代社会留存珍贵文化瑰宝,也为人类文明的多元与延续贡献着不可替代的力量。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丰富多样且具前瞻性。基础课程涵盖设计构成基础、数字图像处理、媒介插画设计、设计美学、交互设计、UI设计等,旨在夯实学生美学素养与设计思维根基。软件操作课程如 Photoshop、Illustrator 等,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数字图像处理与图形绘制技能。动画设计课程包括二维、三维动画制作,使学生能赋予角色与场景鲜活生命力,从脚本创作到动画渲染全流程学。数字视频编辑课程聚焦于视频剪辑、特效制作,培养学生打造高质量视频作品的能力,如 Pr、Ae 等软件的运用。交互设计课程则引入用户体验理念,让学生学会设计人与数字界面的互动流程与界面布局,以适应互联网产品及智能设备界面设计需求,为学生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多元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非遗文化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其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蕴含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审美观念和手工技艺等。将其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不仅能够让年轻一代的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和接触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意识与保护意识,更能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不断延续和传承,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非遗文化因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被遗忘或者是失传。通过将非遗文化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学生可以学和运用非遗文化元素来进行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更能够深刻地认识到我国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从而增强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在非遗文化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融合过程中,学生可以对非遗文化元素进行重新解读和创新应用,能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与突破点,这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在未来的创作与实践中更加积极地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更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不仅要求学生需要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法,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支撑。因此将非遗文化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不仅能够使该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创作中能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使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三、非遗文化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路径和策略

整合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构建理论知识模块。在非遗文化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可以设立专门的非遗文化理论课程。系统地为学生讲解非遗文化的概念,分类、历史渊源以及文化内涵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对传统非遗文化有更加全面且深入地认识。例如《设计构成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非遗文化符号的可视化呈现作为基本形构成的目标任务来融入教学;《图形叙事》课程可以融合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化进行图形转译;《影视作品创作》课程可以融入非遗技艺的程序记录作为实践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课程可以创作非遗数字人结合语言大模型实现沉浸式交互学;《三维建模》的课程中可以将非遗作品进行360全景拍摄完成数字建模。通过上述课程的融合,可以实现非遗技艺的保护和非遗作品的保护。

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优化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在非遗文化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高校及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以及项目驱动教学法等优化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课程体系。高校可以创设非遗文化情景体验教室或者实验室,通过布置传统手工艺品、播放非遗文化纪录片来展示非遗技艺和非遗文化,为学生营造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让其能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创作灵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以及增强现实等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非遗文化学体验。例如,高校可以开发以传统古建筑为主题的VR体验课程,学生可以通过佩戴VR设备,身临其境地参观故宫、颐和园等著名古建筑,以此深入了解古建筑的结构、装饰以及文化内涵。同时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古建筑的数字模型构建、场景设计等实践操作,将非遗文化与数字媒体进行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学效果和实践能力。

加强跨学科教学与实践指导,建立良好的合作沟通机制。非遗文化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存在很多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高校可以加强跨学科教学的融合,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指导,还可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设置专门的技术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数字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跨学科教学整合了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能够促使非遗文化专家、数字技术工程师等与教师相互配合,从而组建多元化的教学团队。此外,建立良好的合作沟通机制是二者融合的桥梁,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交流活动,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分享自己的技艺精髓与传承心得,教师可以阐述教学思路与学生特点,学生展示自己创意成果并倾听建议,这不仅能够加深彼此相互之间的理解,更能够在非遗文化与数字媒体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二者融合之路更为顺畅,从而让非遗文化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培养出具备文化底蕴与创新能力优秀人才。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与进修,聘请非遗文化专家参与任教和指导。在非遗文化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与进修并聘请非遗文化专家参与任教和指导是关键举措之一,对提升教学质量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有深远意义。高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与进修为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高校可以设计内容丰富多样的培训活动,涵盖非遗文化理论知识的深入剖析以及民俗文化的内涵底蕴等,使教师能够对非遗文化有非常系统且全面的认知。通过进修教师还有机会深入非遗文化发源地或传承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创作氛围和传承环境,与当地非遗文化传承人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获取教学素材和创作灵感,通过培训和进修可以有效增强教师的非遗文化素养,使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

师生双创融合,实现双向奔赴。双创,一方面是学生在非遗老师和任课老师指导下完成的非遗文创设计,另一方面是指导学生和非遗老师联合创业,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计划。学生在得某种非遗技艺的过程中,运用各种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为非遗带来新的生命力。非遗文创设计产品化,产品商业化为学生创业提供机会,既解决了非遗老师产品开发的困惑,又为非遗文化“活下去”找到新的路径。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举措。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与创新实践能力,更为丰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涵提供了新的思路。虽然在二者融合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但高校可以有效克服这些困难,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具有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展望未来,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进一步完善非遗文化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课程的模式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化与教育需求。

作者:蔡杰,赣东学院



标题:非遗文化融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计的研究

地址:http://www.0791new.com//jcjj/36795.html